新闻资讯

【辉煌“十四五”与冲】唤醒“沉睡”土地,重

日期:2025-11-03 10:26 浏览:
近日,记者走过合肥市包河区河柴1972文化创意园看到,园内旧柴油厂房保存完好,各种商业、文化艺术设施齐全。许多游客争相在此拍照打卡。 “国庆、中秋假期,河柴1972文创园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3.5万人次,已成为国外游客游览FEI的必到之地。”负责运营合柴1972文化创意园项目的合肥滨投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文说。合柴1972文化创意园改造前,伊藤与合肥柴油机合作。 2019年起,合肥市率先做好国土空间规划,采取土地混合开发组合项目利用模型,将老厂房和老建筑结合起来,对废弃工厂进行工业遗产与文化发展融合的方向改造,结合合肥的发展特点打造新城区,结合合肥在新城中成长起来的特色,融合合肥特色偏离新新城,结合合肥家电故事馆、合肥当代艺术馆等合肥地标。目前,园区已吸引近210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近5亿元,创造就业约2500人,湿地正在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精彩转变。在芜湖老城区,市民姜浩也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舒适感。 “现在有了立体停车楼,找停车位就更容易了晚上去步行街附近吃饭的时候,速度还可以!”他赞叹道。姜先生所说的立体停车场,是镜湖区步行街附近斗门巷的立体停车场大楼,周围商铺林立,住宅密集。停车场大楼原本是1983年建成的斗门巷旧泵站周围留下的闲置土地。近年来,为解决中心城停车设施不足的问题,安排升级改造“市政设施+停车设施”复合利用,利用直辖市有限的土地+征收设施“复合利用,利用直辖市资源适应性设备“A立体智能停车”该项目节省了近3000平方米的土地。与自走式地下车库相比,土地利用效率提高3~4次。”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科科长徐天宇表示,斗门巷立体停车楼通过“一区两用”模式,针对防洪和停车的短板同步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和综合公共服务能力。是安徽国土规划“点石成金”、推动无效空间成功转化的生动例证。2022年,安徽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全省深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但不给,闲着、勤奋无效,以“存量”换“增量”,深度挖掘土地潜力。 “十四五”以来,安徽探索“园区-单位-项目”联动开发,明确园区范围,优化功能布局,细化项目准入,推动土壤要素从“被动载体”向“主动生产性”转变。全面实施“标地”改革和“用地清单制度”,明确土地准入条件和控制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及以上开发区在竣工率、工业固定投资、亩产工业税收收入等方面水平显着提升,较2024年底分别增长8.8%、10.3%、14.5%。与此同时,安徽坚持“挖潜”的理念。“用地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成本和强度,着力“普卡赢”现有资源,通过推动全省低效土地再开发、精准户外测绘和建立“图到库”机制,针对不足之处在“换空间”中盘活“低效空间”3.0个常见案例,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盘活13.81万个今年1月至9月,全省及长三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着,如今,安徽正以改革为笔,描绘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品质提升、更加活力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记者罗晓宇)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