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高质量发展化解矛盾决胜长远(连线评论员)

日期:2025-11-13 10:42 浏览:
对话者:李政 本报评论员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李政: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度步伐。”同时,未来五年仍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 “质量发展”与“保持适度步伐”有何深层联系?刘元春:2024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3万美元,但距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只有保持适当的节奏,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和社会财富,为2035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国经济要在如此大的规模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步伐,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更加可持续、更有韧性的增长。对此,保持适度的节奏也为更加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回旋余地。李政:“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引人注目的步伐。 “十五五”时期是解决高质量发展遗留矛盾的关键时期。具体重点是什么?刘元春:有很多数据可以洞察观察:2024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3898元/人,单位GDP能耗下降11.6%比“十三五”末,企业对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77.1%。这表明中国经济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少的能源消耗、更多的创新创造更多的财富,是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鲜明体现。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补强弱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可以从生产力和劳动关系两个层面来抓。从生产力角度看,关键是建立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构建自主可控、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增强实体经济基础。从生产关系看,关键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m、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实现新供给和新需求的相互促进。李峥: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 “十五五”期间,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取得成功的难点是什么?刘元春:科技创新能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被誉为“无尽的边疆”。引领技术创新,首先要解决“创新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就需要统筹推进科技人才发展,促进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建设教育中心能够聚集未来世界创新资源的研究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让中国成为各类创新思想的策源地。同时,要解决“创新去哪儿”的问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库深度融合,缩短创新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时滞。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领先。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第一梯队。接下来,抓住机遇,抢占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化科技等领域的制高点,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万业,更好地将技术变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活力。李峥:强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风格现代化的战略基础。 “十五五”期间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刘元春:我国具有市场非常大的优势,但地方保护等隐性壁垒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细分。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例如,全国统一市场的“硬连接”基础设施网络尤其有待完善,但在运营政策、结算系统、信息平台等“软连接”方面仍存在卡点。不同地区的政府效率和法治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连续有效要达到“五幽”,就必须有堡垒。只有加快完善市场化配置体系和要素机制,破除阻碍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进一步挖掘潜力、释放活力。中国经济已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最终归结于“人”。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效率是有助于生产力全要素提高的部分,也是最可持续的部分。强调对人的投资,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有利于为新的优质生产力构筑稳定的人才基础。李政: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题。迈向新征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的优质生产力为支撑,以完善制度环境为保障,我国将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进,为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