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教育”让科学变得轻松生活
日期:2025-10-21 10:49 浏览:
“我摸到了云!”在MR混合现实体验区,一名小学生戴着VR设备挥舞着双手。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电子爱好者协会的大学生来到芜湖市商业中心,向路过的市民展示了一场科技暴动。现场十多个“光、电、声、磁”互动摊位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看、参与互动。每到节假日,师范大学的各类“大科普教育”科普传播团队都会主动走出校门,向更多人传播科技之光。近年来,某师范大学采用“科普阵地+志愿者团队+专题活动”的模式,在实验室推进知识,在广场药用植物重要馆藏,在课堂互动实验中切入理论。社区课程,将科学中的数学智能经验从象牙塔转移到公共生活中。近日,学校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堂)试点高校。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安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整合校内生物标本馆、天文馆、地质馆等十余个物理场所的资源,开发了“VR云展览”系统。即使无法亲临现场,公众在参观过程中也可以“走进”生物标本馆,拿起手机,全方位观察7万余件生物标本,聆听白暨豚、扬子鳄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故事。他们还可以“沉浸在”这个星球中,模拟星空,了解行星运动规律。据统计,学校生物标本库在线直播单场观看次数超过1.3万次;抖音平台发布的植物科普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0万次; 《科普中国》创作的作品《我们学校的挑战有火花堂》全网络播放量已超过11万次。科普老师王立龙录制的视频被“科普中国”微博账号分享,已被播放20.8万次。作为安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机器”,安徽师范大学设立“自然科学课程”项目,向幼儿园、中小学传递科学知识。目前已开发100多套科普研究课程,涵盖植物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电子科学等领域。工程设计等领域,服务中小学生超过5万名。该课程模式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形成了扎实的推广机制。社区里,“大科学教育”的志愿者也是常客。他们向大人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教孩子们了解科学原理,制作小型实验装置……“科普不能在校园里做,而应该进社区、进中小学、进群众。”化学与材料学院学生黄子同表示,每次参加科普活动,他都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将专业语言知识贴近生活,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截至目前,某师范大学“大科普教育”组建了20余支科普志愿者队伍,招募了500余名志愿者。志愿者们走访了20多个社区和3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100余场科普活动,服务了2万余人次,形成了大学、中学、社区多方科普生态,让科学在科学、中学、社区中达至科学,让科学知识真正“飞进寻常百姓家”。 “人口科学是最好的‘教学技能’,是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孙英表示,通过设计科普课程、制作教具、讲解实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技能,为成为具有“伟大科学精神”的教师奠定基础。将来,当这些师范学院的学生成为教师时他们将能够更好地传承科学精神,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记者陈弯弯、通讯员刘冠奇)